撒母耳年幼時期的背景

以色列人出埃及後,在曠野飄流了40年,最後進到迦南地,約書亞便開始分地給各個支派,於是便進入450年的士師時代,最後一位士師是撒母耳。

由於以色列人民想要立一位王來治理他們,在上帝的指示之下,撒母耳便用油膏抹了掃羅,此時便進入王國時代,掃羅成為第一個君王。之後掃羅因背離上帝而被廢,上帝指示撒母耳膏大衛,立他為君王。

撒母耳是最後一任士師,歷經了士師時代的末期與王國時代的開始,扮演著承先啟後的角色。他是可拉的後裔,可拉(民數記16:5)曾經因為領頭反叛摩西,後來上帝使地裂開,使他與同黨活活墜入陰間,瞬間滅絕。然而上帝仍然使可拉的後裔存活,在詩篇中可以看到許多篇章是可拉後裔的作品,內容真摯動人,真是體會到所蒙的赦免越大,恩典就越多。撒母耳是一位終身的拿細耳人,也就是說他終身為上帝所使用,在外表的行為上,拿細耳人是永遠不剪頭髮,並且不吃葡萄與其所製的東西,例如酒。他不但是祭司,也是先知,曾經建立了先知學校,為先知的職責立下了典範。他膏了掃羅,使他成為君王,並創建了君主立憲的制度(國法)。

撒母耳的父親叫做以利加拿,是以法蓮人,以利加拿有兩個妻子,一個叫哈拿,另一個叫做毘尼拿。毘尼拿有生兒女,但哈拿沒有生兒女,因此毘尼拿常常用言語刺激哈拿,弄得哈拿十分愁苦,但以利加拿很愛哈拿,便安撫她說:「妳有我,不是比十個兒子還好嗎?」,但這還是無法安慰到哈拿。每一年,以利加拿都會帶著全家人去示羅敬拜神,雖然以利加會給哈拿雙份的祭肉,但哈拿每次都會被毘尼拿刺激到不肯吃飯。由於上帝沒有讓哈拿能夠生育,因此每一年都上演著這樣的戲碼。

某一年,又是到了要去敬拜神的時候,哈拿實在受不了了,因此就向上帝禱告,她向上帝說,若祂能賜給她一個兒子,她便讓他終生歸給耶和華,成為拿細耳人。當時祭司以利在旁邊,看到哈拿喃喃有詞,以為她喝醉酒,便責問她是否發酒瘋,哈拿便解釋說她是在跟上帝禱告她的苦情,因此以利就祝福她能得到上帝的應允。

從這裏可以發現,祭司以利的洞察力與判斷力似乎有點問題,竟然會以為哈拿喝醉酒,似乎他才是個粗魯且不清醒的人。而哈拿,雖然被誤解,但還是很尊敬以利的權柄,非但沒有更加自憐,反倒還是恭敬且有耐心的向以利解釋自己是在向上帝傾訴苦情,這是哈拿值得被稱讚的地方。到底是誰才不清醒呢?這兩個人的行為與態度恰好形成對比。

後來,哈拿果真生下了一個兒子,他便是撒母耳。上帝曾經讓一些無法生育的母親能夠生育,其中包括撒拉(生以撒),利百加(生以掃與雅各)與拉結(生約瑟與便雅憫)。這邊很有意思,以色列的始祖亞伯拉罕,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,以及被上帝改名為以色列的雅各,其妻子都是原本無法生育的。另外,瑪挪亞的妻子,也是原本無法生育,後來向上帝禱告,若生下兒子,將會讓他一輩子做拿細耳人,之後才生下了參孫(士師)。在列王記中也記載了一個書念婦人,因為她無法生育,經過先知以利沙為她禱告之後,便生了兒子。新約聖經中最有名的拿細耳人是施洗約翰,她的母親以利沙伯原本也是無法生育,但有一天,有天使向以利沙伯的丈夫顯現,說以利沙伯將會生下一個兒子,必須要取名為約翰,並且要成為拿細耳人(清酒濃酒都不喝)。由以上的事蹟,可以想見,上帝掌管著人類的生育,也就是新生命的誕生,也掌管著對歷史的影響。

撒母耳這個名字,其意義是「上帝已經聽到了(God had heard.)」,哈拿取這個名字,表明上帝顧念哈拿的苦情,然而哈拿願意把撒母耳獻給上帝,是個相當不容易的決定,因為這表示,當撒母耳斷奶的時候,哈拿就必須將年幼的撒母耳留在會幕裡,把他交給祭司以利,讓他終生服事神,一年只能見一次面。

照常理講,哈拿的心裏必定充滿著不捨與難過,但她卻沒有這些感覺,反而充滿著喜樂,便唱起了讚美詩,又叫做哈拿之歌(撒母耳記上2:1-10),後人稱之為舊約的尊主頌,十分地優美:

「我的心因耶和華快樂;我的角因耶和華高舉。我的口向仇敵張開;我因耶和華的救恩歡欣。只有耶和華為聖;除他以外沒有可比的,也沒有磐石像我們的神。人不要誇口說驕傲的話,也不要出狂妄的言語;因耶和華是大有智識的神,人的行為被他衡量。勇士的弓都已折斷;跌倒的人以力量束腰。素來飽足的,反作用人求食;飢餓的,再不飢餓。不生育的,生了七個兒子;多有兒女的,反倒衰微。耶和華使人死,也使人活,使人下陰間,也使人往上升。祂使人貧窮,也使人富足,使人卑微,也使人高貴。祂從灰塵裡擡舉貧寒人,從糞堆中提拔窮乏人,使他們與王子同坐,得著榮耀的座位。地的柱子屬於耶和華;祂將世界立在其上。祂必保護聖民的腳步,使惡人在黑暗中寂然不動;人都不能靠力量得勝。與耶和華爭競的,必被打碎;耶和華必從天上以雷攻擊他,必審判地極的人,將力量賜與所立的王,高舉受膏者的角。」

馬利亞從聖靈而懷孕著耶穌的時候,也是被聖靈感動,唱出了尊主頌,又稱為新約的尊主頌,記載在聖經路加福音第1章46-55節:

「我心尊主為大,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;因為他顧念他使女的卑微;從今以後,萬代要稱我有福。那有權能的,為我成就了大事;祂的名為聖。祂憐憫敬畏他的人,直到世世代代。祂用膀臂施展大能;那狂傲的人正心裡妄想就被祂趕散了。祂叫有權柄的失位,叫卑賤的升高;叫飢餓的得飽美食,叫富足的空手回去。祂扶助了他的僕人以色列,為要記念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,施憐憫直到永遠,正如從前對我們列祖所說的話。」

以色列人當時認為地的下面,是有柱子支撐著的,而上帝就是柱子。另外,在尊主頌中,也預言未來以色列將會立王(因為當時還是士師時期),也會有「受膏者」,這裡是聖經第一次提到「受膏者」的地方。受膏者的意思是,新的祭司要承受聖職之前,必須由前祭司用膏油來膏他,後來,在新的君王上任之前,也是必須由膏油來膏他。「受膏者」這個名詞之所以特別,是因為基督這個字,是希臘文,原本希伯來文的意思就是「受膏者」。因此,這段尊主頌,竟然包含了未來以色列將會有王,以及耶穌基督將會來(萬王之王)的預言。從此可以看見,上帝願意使用一名主婦,只因她願意毫無保留的奉獻,上帝便也使用她來透露祂未來的工作,就是預言耶穌基督的降生。

後來,上帝大大地祝福哈拿,讓哈拿又生了三個兒子與兩個女兒,從此哈拿的地位不再蒙羞。

當時,神的會幕設置在示羅,服事神的大祭司叫做以利,他和他的兒子們都住在會幕。然而他們卻不認識耶和華,在職份上胡亂行事。按照摩西當時流傳下來的規定,脂油都必須在祭壇上燒掉,人是不可以吃的,但是以利的兩個兒子卻要獻祭的人民留下脂油給他們,因為他們喜歡吃,所以兩個兒子要人民直接給他們生肉,不需要燒過脂油。結果人民說,這肉必須先燒過才可以給他們,那兩個兒子一急之下竟然乾脆用搶的。因為如此,人民就不太想來到這裡獻祭了。由於他們藐視人獻給耶和華的祭物,竟然搶奪屬於神的東西,還與服事的婦人在會幕發生性關係,實在是離譜的很。祭司以利雖然知道,但卻寵溺兒子,因祭司的聖職是世襲的,不管做的好或做的壞,都不會丟掉「飯碗」,因此也是得過且過,並沒有管教糾正他們。

撒母耳後來漸漸的長大,在神的面前服事,每年換一個袍子,在靈性與智慧上都年年成長,耶和華越發喜愛他,相反地,當時在供職的以利兩個兒子,仗著自己是終身職,卻貪取神的祭物,道德也十分敗壞,越發惹神的憤怒。以利雖然知道,但他對兒子始終下不了手。

因此,上帝便派了一個神人去找以利,對他發出嚴厲的警告。神人對以利說,他尊重自己的兒子過於尊重上帝,上帝絕不容許他再這樣。上帝藉著神人說,將來以利的家中將會沒有半個老年人,也就是說,以利的家族都會早年去世,而上帝將要給以利一個徵兆,這個徵兆就是以利的兩個兒子將會一同死,上帝將要興起另一個人來服事祂。

當時的時代,人的道德十分低落,很少人對上帝有所追求,屬於靈性的黑暗時期,因此耶和華已經很少對人說話(啟示)了。有一天晚上,耶和華呼喚著年幼的撒母耳,撒母耳聽到了,就跑到以利面前,因為他以為是以利在叫他,以利說他沒有叫他,叫撒母耳回去睡,如此一連三次,以利才明白這是耶和華在呼喚撒母耳,於是跟他說,下次再聽到有人呼喚他時,就要回答:耶和華請說,僕人敬聽。到了第四次,撒母耳又聽到耶和華呼喚他,便乖巧地回答耶和華,從此耶和華便開始對撒母耳說話了。

從那開始,上帝便開始對撒母耳說了很多事情,因此實際上來說,上帝已經廢掉了目前的祭司,親自揀選了取代以利的人。撒母耳長大之後,上帝與他同在,使他所說的預言都不落空,以色列從但(最北邊的城市)到別是巴(最南邊的城市)所有的人都知道上帝已經立他為先知,因為上帝對他說話。

那個時候,非利士人住在以色列人的西南邊,共有五個城邦,常常來找以色列人的麻煩,他們不是迦南地區的原住民,而是在西元前12世紀從外地迦斐托這個地方移民來的,迦斐托今日叫做克里特島(希臘南邊的島)。非利士人的科技比以色列人進步,因為他們會製造鐵的武器,而以色列的武器是青銅的,硬度比較低,無法抵擋鐵做的武器。


順道一提,今日的巴勒斯坦這個地區的名字,是由非利士人來的,因為那個地方原本叫做猶大地,或稱猶太地,在羅馬帝國時期,由於猶太人常常起義作亂,因此羅馬君王便把猶太人趕離那個地區,並把名字改成猶太人的仇敵非利士(Philistines),也就是巴勒斯坦(Palestine)。

當時,五個城邦的非利士人來到北邊的雅弗聚集,想要攻擊以色列人,以色列人便集結到雅弗右邊的以便以謝,準備迎戰,之後雙方便打起來,以色列戰敗死了4000多人。他們研究戰敗的原因,認為需要約櫃才能獲勝,因此他們便到示羅(那裡設置神的會幕),把會幕中約櫃抬到以便以謝去,當時以利的兩個兒子也跟著約櫃一起過去。
非利士人

約櫃一到以便以謝的軍營中,以色列人便大聲歡呼,因為他們覺得上帝已經與他們同在了。非利士人聽到了,心生恐懼,但還是努力奮戰,結果這場戰事以色列人仍然大敗,死了三萬人,不僅如此,以利的兩個兒子同時被殺死,約櫃也被非利士人擄去。上帝沒有藉著約櫃讓以色列人贏,是因為以色列人根本沒有跟上帝建立實質的關係,光是憑著宗教的行為與空殼般的儀式,以為這樣就能交換到上帝的同在,如此天真想法必定招致失敗。

這一點使我們深思,基督徒光是做到每月十一奉獻,每個禮拜上教堂作禮拜,參加禱告會...等,這些宗教行為不一定能夠得到上帝同在與祝福。上帝不要宗教,而是要與我們建立關係。我們是否真看重祂,是否與祂有愛的關係,是否用心靈和真實來與祂相交,還是只是表面做給其他人看而已?或是只把祂當作許願機,尋求祂只是為了要求升官發財,避凶消災呢?

以利聽到兩個兒子同死,以及約櫃被擄的噩耗,馬上往背後一倒,因身體沈重,頸部撞斷而死。在他死的時候,恰好他的兒媳婦正在生產,聽到丈夫死亡的消息,也因難產而死了,但嬰兒還存活。母親在將要死的時候,為這個嬰兒取名叫做以迦博,意思是「榮耀離開以色列」了(撒母耳記上4:21),因為約櫃已經被擄走了。以利的昏庸,以及兩個兒子對上帝的藐視,導致上帝不再與以色列同在,上帝透過神人的警告精確地應驗了,這一幕真是驚悚,服事主的人都要引以為誡。

約櫃被擄,對以色列人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,因為他們一直以為約櫃代表著耶和華的同在,上帝怎麽會被擄走呢?只有一個可能,就是上帝已經不同在了。

非利士人把約櫃帶到亞實突城去,亞實突這個地方在以便以謝的鄰近西邊,他們把約櫃帶到大袞神廟裏,放在他們所拜的大袞神的旁邊,結果第二天早上,他們看到大袞神像伏倒在約櫃旁邊,他們以為是發生地震,便重新把大袞神像扶起來。次日早上,他們又看到大袞神像這次不但又倒在門檻上,手臂和頭也都斷掉了,他們就覺得害怕。不僅如此,接下來耶和華讓亞實突所有的人都得了痔瘡,於是亞實突人就很苦惱,想要把這個約櫃送走。因此他們就把約櫃運到迦特去,沒想到迦特整城的人,所有男女老幼,也都長了痔瘡,於是迦特人就又把約櫃送到以革倫去,以革倫許多的人都因這事驚慌而死,沒死的人,也全部都得了痔瘡。

三座城的人都得了痔瘡,這使得非利士人害怕了,他們便去找占卜師來,占卜師說,約櫃必須還給以色列人,而且需要賠罪的禮物,就是要準備黃金鑄造的痔瘡五個,以及黃金鑄造的老鼠五個,如此耶和華上帝也許會減少這些災難。於是非利士人便造了車子,把約櫃放在車上,用母牛負載著車子,將約櫃運送回以色列。照理講母牛不會離開小牛犢而自行走遠,但當時這些母牛竟然都自動地拉著約櫃,直行往伯示麥(猶大北部邊界上的一座城)去,不偏左右,這時候非利士人便明白這些奇事真的都是從上帝來的。

伯示麥人看到約櫃,非常歡喜,但當時有人擅自把約櫃打開來看,結果死了70人,伯示麥人就哀哭了。最後這約櫃被送到基列耶琳(伯示麥的東北邊)的山頭上,於是就放在那裏,超過七十年。在這七十年當中,無人聞問,直到大衛王在位時,由於他在乎上帝的同在,才把約櫃從基列耶琳接回耶路撒冷去。為何是七十年?請參見約櫃的漂流與消失

約櫃放在基列耶琳之後,過了20年,撒母耳要以色列人民除去巴力和以斯他錄的偶像崇拜,於是人民都聽從了,重新歸向上帝。後來,撒母耳吩咐以色列人聚集在米斯巴禁食認罪,他便在那裡獻祭,那時非利士人知道了,就要來米斯巴攻打以色列人。以色列人感到懼怕,就求撒母耳向上帝禱告,那一日,上帝便讓天上發出許多雷聲,驚嚇非利士人,使他們戰敗,逃到伯甲那裡去。上帝又與以色列人同在了,撒母耳便把一塊石頭立在米斯巴和善的中間,給石頭起名叫以便以謝,意思是: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。

這事以後,非利士人再也不敢進入以色列人的境內。



















撒母耳年幼時期的背景 撒母耳年幼時期的背景 Reviewed by 小呆羊 on 凌晨12:30 Rating: 5

沒有留言:

技術提供:Blogger.